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在大時代的廣場




在大時代的廣場,初秋涼風送爽,免卻了炎夏的溫度。

這裡什麼時候都是個大世界,讓人尋夢任人奔跑使人回憶。時間能退能靜止?在我想起來。

北京,2012年秋。



"My flower of the day dropped its petals forgotten.
In the evening it ripens into a golden fruit of memory."

R. Tagore

2009年8月2日星期日

2008年10月1日星期三

〈下一站,倫敦〉

怎麼說呢?這天花了不少時間在做那份奧運志願者的報告,又積極準備一份資料匯篇,埋首不少資料裹頭,想呀想呀,怎麼編排怎樣寫,回憶很多、回味那發生過的。在過程中找到了這篇文章,也挺有意思的,是梁文道的〈下一站,倫敦〉,說老實,2012倫敦奧運期待卻不敢碰。現在這篇文章配合我正在修改的報告圖片,刊在這兒。








北京奧運會英國代表團團長說"2012年,每一個場館的觀頸上都將掛著一塊獎牌",因為他們全是運動行家北京奧運剛閉幕,倫敦那邊的倒數計時就接著開始了。第一個問題是倫敦奧運該怎麼辦才好呢?英國媒體幾乎一致認為無論在硬件設施的興建、賽事進程的安排、配套服務的管理,甚至志工和一般市民的熱情參與上,北京都已經立下了一塊不可逾越的界碑。更不消提那豪華盛大的開閉幕式了,很多人覺得它不只是史無前例的表演,也可能在好一段日子里不會看見來者。

京奧閉幕式上的“倫敦八分鐘”或許可以先給我們看到一點痕跡。可惜,本來就以尖刻著稱的英國報刊這回更是像捉住了天賜良機,把這八分鐘預告體無完膚地譏刺了一頓。首先是那群賣命的舞蹈員被稱為“二流表演者”,然後有記者形容女歌手LeonaLewis“有點淫蕩”。至於我的偶像,吉他之神JimmyPage,則被人質問:“他幹嘛留一條豬尾巴小辮子?”萬世巨星貝克漢姆踢向人群的那一球呢?《每日電訊報》的記者是這麼說的:“如果各位沒看見這一幕,我可以告訴大家,他就像最近在英格蘭國家隊里開罰球一樣,將球準確地送入了人群之中。”英國傳媒是有很多偏見與盲點,但是在嘲諷政治人物這一點上,他們倒是不分內外,公平得很。倫敦市長約翰遜在奧林匹克會旗交接儀式上的拙劣表現有目共睹,於是每一份報紙都像在教禮儀課一樣地訓斥他:“有沒有人告訴過鮑里斯(Boris),在這麼高檔的場合上,西裝外套起碼要扣上中間那粒紐釦”(大部分傳媒都以姓氏稱呼政治人物,例如TonyBlair叫做Blair。只有約翰遜市長,人人都用他的名字Boris喊他)。“老天!他居然沒有甩掉旗杆”。“難道他的手就沒有地方裝嗎?為什麼一定要插進外套口袋?”“他向北京市長行軍禮?這個可愛的舉止就像剛畢業的中學生”。

抄到這裡,我們至少知道有一點是倫敦絕對與北京不同,它雜音太多。

倫敦奧組委主席科爾在接受記者訪問時盛讚了北京一番,謙稱下一屆主辦城市很難和北京比較;接著他突然意有所指地說:好在“倫敦不用證明什麼”。有評論家認為這話說得好,很符合英國人低調的性格。但什麼是奧運里的低調呢?我想起他們競逐主辦權那一年推出的宣傳片,其中有一個鏡頭拍著老牌“007”羅傑·摩爾正在眺望泰晤士河對面的軍情六處大樓,突然有人過來交了一個鋁合金公事包給他,打開之後,裡面原來是塊三明治與一根香蕉。這時畫面下方打出一行字幕:“專業但又不動聲色的保安”。軍情六處大概是全球最高調的情報部門之一,很多遊客都喜歡把它的總部大樓當景點,可是倫敦奧運卻吊詭地將這種高調包裝成了低調:你看得見我們,但你感覺不到我們的存在;保安就是種讓百姓覺察不到的藝術。

當然說是這麼說了,做不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

不過,有些事情低調點好,有些事情就得高調了。英國首相布朗還在北京的時候就宣佈“要將競爭性的運動帶回學校,而不是前幾年那種獎牌就是一切的文化。

……在體育裡頭,你透過和他人對抗來挑戰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好。……讓孩子們做一些以前從未做過的運動,下一個十年就會是這個國家體育最成功的十年了”。

事實上,這也是倫敦奧組委的目標之一,讓奧運成為改變社區的動力,使各項運動更普及更流行。參與京奧的英國代表團團長有更形象的說法:“2012年,每一個場館的觀頸上都將掛著一塊獎牌。”因為他們全是運動行家。

倫敦奧運的場館一定不及北京壯麗,儀式一定不及北京難忘,倫敦人也不一定動員得起來;但是可以肯定,它是不同的。




---------------


資料來源:


梁文道 2008-08-28〈下一站,倫敦〉載《南方周末》E30 自由談

2008年8月9日星期六

奧運來了!!!!

8月8日己經到了,明天我的服務要正在開始了!






這張相是我們在第一次進場館時攝的,多帥!

2008年7月26日星期六

奧運前夕

http://">


奧運這個汽球在這十年間一再被吹大,中國政府猛力的吹,再而三的吹,也把它說成了是舉國上下的「百年奧運夢」。這個政策將單一的運動會,取代了很多值得討論的民生議題、國族矛盾甚至外交風波。掩蓋了國內的民怨沸騰,因為奧運的成功是眾望所歸;試圖避開人權的爭議,因為奧運不容外國的政治介入;強行淡化西藏的爭議,因為奧運是國人殷切祈求的「同一個夢想」。

然而,汽球愈大,也有愈大爆發的危機。正當這樣的宣傳、口號、歌曲都在播,正如七十年代的樣版戲那裹都是,全國的人民的意志與目標都一致了。政府的願望達成了,從朝野黎元一遍嚮往,嚮往奧運的「光榮的勝利」,愈是盼望愈是危險,人們爭相要購買奧運的入場劵,因為怕錯失,怕落後。而且,大家都相信了,我們會有「新北京新奧運」甚至劃時代的中國,政府有能力也可以帶給這樣的文明的和諧的奧林匹克。這個汽球一再打氣,繼續會「加油」,沒有人知道後來會怎樣。

看見近來的購票和打記者的事件,我還想起《WE ARE READY》的其中一句,「這個民族已經準備好 帶著笑容來向你問好 讓全世界的目光 降落在我們的懷抱」。以上的片段都入目了,把全世界的眼球也都吸引過來。

2008年7月19日星期六

聞名不如見面

青島,一個在東北的城市。
對於我來說,除了啤酒以外,我都不太懂。


這次到青島的旅程是接着北京之行的,
付了116元坐了一程不舒服的火車,花了一夜才到,
幸虧這次不用上街瞓,而且下車之後是挺順利的。
住的旅館也不過不失。


然後,咱們(我、Louis和啊健)一行兩天裹,
到了軍事博物館、啤酒博物館、小魚山和嶗山,
這些都是青島的著名旅遊點,但都很行貨。
只是那個茫茫的大海最吸引,我最心醉。



後來,找到Christy、Sarah和Luyee,一行又去了不少地方,
有五四廣場、棧橋、八大關以及來來回回了青島海邊好幾次。
說真的,都是那些沿海的地方最美,
例如五四廣場以及那個走到悶的青島海旁,特別心曠神怡。
而那些曲曲折折的大街小巷,走的時候,順着它緩緩上升下降的微坡
是小鎮的感覺,輕輕鬆鬆的,也特別。





說實在,棧橋這地方,真好不熱鬧,但沒有什麼好看,
只是一個翻新的碼頭,我已經努力影,卻找不到一個好的角度。


這是在那個完全沒有參觀價值的海軍博物館照的相片,
這是什麼?讓大家猜一猜。


  
 三天兩夜的旅程,在19號早上告終,那晚其實不願睡,
看《Before sunrise》、《Before sunset》直到2點半,
4點又要醒,好像剛合上眼便有人拍門,準備走。
走時落大雨,一場黑雨之下,狼狽不堪,全身濕透,
還有,那裡都是水,沿山而來的洪澇,四面而至,雨不停的下。
到機場才可以換件衣服,穿上人字拖時,還要脫下來給安檢......shit.......
波折騰騰後,終於可以上機,鬆一口氣。
花近12小時才可以回到家。
青島,聞名不如見面,不少旅遊景點都有點被誇大。
但教曉我旅遊重要的是心情和同伴,
我會抱着寫意的心情去過餘下的離港時光。
p.s. 青島啤酒、啤酒豆、海鮮、桃,味道都好。

2008年7月14日星期一

咖啡廳時光

明天便是這個暑氣班的最後一天,
沒想到這麼快便是一個月了,
這個晚上都待在這間咖啡廳,
是五道口站旁光合作用書房中的一個角落。
挺是舒適的一段時光。


上網好一大段時間網,看了不少從前不看的,
為的是今天的題目。可是,我也真的別扭,
整晚都花在錢穆的《中國文化導論》,
探討的是彷彿不痛不癢的中國文化問題。
而且,津津有味,我大概太懂得怎去花時間。


看書之外,也喝了一杯特別的蜂蜜咖啡,以潤一潤嗓子,也真聊勝於無。


喝喝咖啡,看看書,倒是寫意,美妙的盡在此。